宿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
實施意見
各縣、區人民政府,市政府各部門、各直屬單位:
氣象事業是基礎性、科技型社會公益事業。氣象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、防災減災、應對氣候變化、改善生態環境、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根據市政府與安徽省氣象局簽署的《共同推進宿州市氣象現代化合作協議》精神,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。
一、總體要求
(一)指導思想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,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,堅持公共氣象服務發展方向,強化公共財政保障,著力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和保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、氣象災害防御、氣象為農服務能力,為加快推進“實力宿州、活力宿州、和諧宿州、幸福宿州”做好服務。
(二)總體目標。到2017年,基本建成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防災減災需求、結構完善、功能先進、保障有力的氣象現代化體系。氣象綜合實力和服務能力達到全省先進水平,氣象為農服務能力接近全國領先水平,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。
二、主要任務
(三)加強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,推進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。建立健全“政府主導、部門聯動、社會參與”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,加快推進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的編制和實施;加強鄉村綜合信息服務站(所)建設,完善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。不斷豐富氣象觀測、天氣預報、災害預警、影響評估、氣候資源開發利用、氣象為農服務、氣象為城市運行服務等公共氣象服務產品。進一步縮小我市城鄉之間、群體之間享受公共氣象服務的差距,促進全社會更好地應用氣象信息,提升生產生活質量,有效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,保障經濟社會發展。
(四)進一步完善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系統。加快建設和完善“宿州市中小尺度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工程”,實現全市所有鄉鎮、災害多發村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全覆蓋。進一步優化氣象預報業務布局,開展城市、鄉鎮及重點區域精細化天氣預報,建立分災種氣象災害監測、預報預警平臺,提高災害性天氣分區預警準確率和預警時效。以解決氣象信息發布“最后一公里”為目標,組建市、縣兩級“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”,加強城鄉預警信息接收與傳播設施建設,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制度,建立“綠色通道”,實現預警信息的快速發布,健全預警聯動機制,實現多專業協同研判、多部門聯動響應。
(五)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。加強糧食安全氣象保障和“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”、“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”氣象服務能力建設。加快推進宿州市“國家級氣象為農服務示范基地工程”、“氣象為農服務標準化示范縣(區)”建設。依托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安徽農網等技術、平臺,建設氣象為農服務綜合平臺。強化氣象與農業科技及技術推廣深度融合,形成農業氣象科研試驗——示范帶動——推廣應用一體化服務能力建設,發揮示范影響效應。充分利用氣象短信平臺、電子顯示屏、氣象預警大喇叭、電視、網絡、微博、微信等媒介,開展面向農業龍頭企業、農民專業合作社、家庭農場、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,不斷改進氣象服務手段,豐富氣象服務產品,拓展氣象服務領域,服務“美好鄉村”建設。以農村廣播村村通工程為基礎,以現有氣象預警大喇叭資源為補充,由文廣新局牽頭,氣象部門積極配合,努力探索建設政府應急廣播系統,實現氣象預警信息全覆蓋。
(六)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建設。加快推進“淮北地區人工防雹增雨基地”建設,進一步完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,建立健全增雨防雹跨區域協同作業體系和標準化作業點建設,落實必要的機構、編制和工作經費。到2016年,每縣(區)建設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作業點達到5~6個。
(七)提升氣象臺站現代化水平。按照“一流技術、一流裝備、一流人才、一流臺站”標準,加強基層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,提升氣象業務技術裝備水平,改善工作、生活環境條件。市本級通過“國家級氣象為農服務示范基地工程”建設,提升氣象為農服務現代化水平;埇橋區結合“國家級氣象為農服務示范基地”工程,建設“埇橋區氣象防災減災中心”,提升區氣象服務能力;碭山縣落實好省直單位對口幫扶項目,改變臺站面貌;蕭縣依托皇藏峪5A級風景區建設規劃,建設生態氣象觀測站;靈璧通過臺站搬遷,建成安徽一流臺站;泗縣通過實施“泗縣氣象防災減災指揮中心”項目,全力打造蘇皖交界一流氣象臺站。
三、保障措施
(八)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機制。市、縣(區)要將氣象現代化建設、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市、縣(區)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,推進各項法規、規章、政策的有效銜接。成立市、縣(區)兩級氣象災害防御管理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機構,掛靠氣象局。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對縣(區)、鄉政府績效考核,進一步明確政府、部門、企事業單位、社會組織在氣象災害防御中的責任和義務。
(九)依法推進氣象社會管理工作。加強氣象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工作。切實履行有關法律、法規賦予氣象部門的職責。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監督檢查、防雷安全管理、重點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、氣象探測環境保護、預報預警統一發布、行業氣象管理等氣象社會管理。
(十)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機制。市、縣(區)財政要將氣象現代化建設、基本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和人員經費缺口列入同級財政預算,建立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。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在區域自動站保障、氣象信息發布、氣象信息共享、物聯網以及直通式氣象服務等方面的嘗試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專項經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實現,滿足實際需要。要注重發揮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,逐步形成以政府財政保障為主、企業和民間資本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。
要加強對重點工程和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,落實土地、配套資金和維持經費。市政府提供“國家級氣象為農服務示范基地工程”用地40畝,其中建設用地10畝;建設經費與省氣象局按1:1比例承擔。項目建成后,由市財政解決其維持經費。各縣(區)要切實落實市政府與省氣象局《共同推進宿州市氣象現代化合作協議》,加大對氣象臺站建設用地和資金的投入。
(十一)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。氣象現代化是一項長期的、復雜的、綜合性的工作,各級政府要不斷提高對氣象現代化重要性的認識,切實加強領導,建立氣象現代化目標責任制并納入政府綜合考評體系。成立領導協調機構,統籌氣象現代化事業發展,結合各地實際制定方案并組織實施,建立定期研究協商機制,及時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。
宿州市人民政府
2014年10月13日
(轉自宿州市人民政府網)